新冠病毒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专家:病毒有点传不动了!多地疾控紧急提醒:这些人暂缓返岗!|天天资讯
今天是大年初七,也是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来关注一下多地疾控中心的重要提醒。
返工第一天 多地疾控重要提醒
近日,广东疾控、湖南疾控等多地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咽痛等新冠感染症状的人群,建议暂缓出行和返岗。同时给出了安全返程返岗建议。
【资料图】
返岗前
提前进行体温测量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建议暂缓出行并进行抗原自测等排查。
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尽量错峰出行。
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
提前备足口罩、手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注意气候变化,备齐保暖衣物,防止着凉。
返岗途中
遵守车站、机场、服务区等交通站场的防控要求。
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因就餐而摘口罩的次数和时间。
避免或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减少旅途感染风险。
在公共场所、排队等候时,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
保持手卫生,减少触摸车门、扶手等公共物品。
讲究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
返岗后
到达目的地后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暂缓返岗复工并进行抗原自测等排查。
日常要坚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这“防疫四件套”。
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需全程佩戴口罩。
工作场所保持通风,做好常用办公用品的日常消毒。多人办公尽量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新冠病毒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专家:符合病毒传播规律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消息,1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核酸检测结果方面,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 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1月23日降低到5.5%。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图
1月2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冠病毒传播渐渐变弱,并非因为病毒本身有重要变化,而是社会面维持一定低水平传播,巩固了免疫屏障,加上绝大多数人都感染了,形成了群体免疫,病毒有点‘传’不动了。”
“疫情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谷到高峰,呈周期性发展,这是符合病毒发展规律的,像美国、日本便经历了新冠疫情以来的好几个高峰。”北京市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乔树斌也在1月27日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二十条实施以后,全国陆续有将近80%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呈现了一个小高峰,短期内虽然不会再有高峰,但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消失了。目前的情况下,做好个人防护还是很有必要的。
节后返岗后会有感染风险?专家:概率很低
今年春天,在其他国家流行的XBB和BQ.1毒株是否会在我国流行,引发又一次的感染高峰?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1月25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出入境政策的放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感染BQ.1、XBB毒株的本土病例,但是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出现这两种毒株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节后返岗是否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1月27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报送的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据这一情况,在外地已经感染过的人,从目前看,应该还在半年的有效保护期内,加之目前的流行株仍然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免疫逃逸现象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返程后被感染的风险也很小。”赵卫医生表示,如果在返乡后注意尽量居家,减少外出和聚集,或者没有和有症状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接触的经历,被感染的风险就更小了。
“从全国的表现上来看,这种担忧已经多余。春节假期已过半,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疫情。”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从家乡返回后再次感染的风险很低,“大家都刚感染过,身体内还有抗体,短期内再感染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就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社会面的传染源已大为减少,客观上大大降低了从家乡返回工作地路上的感染风险。当然,从谨慎的态度出发,为了避免感染,在返回路上的密闭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除了餐饮期间,建议全程戴口罩。回到住处后,建议立即洗手和换洗外套。同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时治疗。”赵卫医生说道。
责编:朱雨蒙
校对:王锦程
关键词: 呈下降趋势